沈阳铁路局厚积沃土砺精兵(1)_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2019-09-12  25浏览 作者: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

  锦州职工培训基地面对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对职工业务素质带来的严峻挑战,始终坚持以现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培训专业化、专业化培训”要求,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深入推进资源整合,着力创新培训手段,促进学员业务素质、实战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为集团公司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五好”现代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强化主体责任,在“培训专业化、专业化培训”培训体系建设上精准定位

  打造专业化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锦州职工培训基地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二三四”安全管理总体思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基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机务和车辆系统的专业培训机构,这个培训基地按照集团公司构建“培训专业化、专业化培训”职工培训体系要求,坚持将培训工作与业务部门专业管理需求紧密结合,与机务部和车辆部密切沟通,共同研究各项实训设备建设方案,探索新形势下职工培训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形成了培训计划与业务部门要求同步、培训内容与现场需求同步、培训方法与学员特点同步的培训总体思路。

  为增强职工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这个培训基地与相关机务、车辆单位携手开展问卷调查,积极征求培训质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队伍、学员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准确了解现场职工业务素质现状,以及各工种的岗位需求。他们还协调召开座谈会,一起在“培训谁”“培什么”“怎么培”上动脑筋、想办法,制定了职工培训工作定学员、定教师、定教材、定资源、定评价的五定方针,确保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该培训基地党委书记、主任郑志敏说:“推进‘培训专业化、专业化培训’,最重要的是转变培训理念,明确职责定位,抓好顶层设计。作为职工培训的专业机构,我们一方面深度融入机务、车辆两个业务部的职能定位,推进与集团公司机务、车辆单位共谋‘一盘棋’的培训理念;一方面重新构建了以培训管理、实训能力、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后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培训体系,以有用、实用、管用的培训手段,确保职工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严格岗位标准,在“培训管理专业化、人员编制精干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管理模式上优化整合

  精干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培训人员,是确保职工培训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针对长久以来职工培训基地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一直遵循过去的“老底子”,既模拟运输站段但又游离于运输生产之外,以及管理和后勤人员比例高于教学人员,致使培训主责主业不突出等问题,这个培训基地以集团公司优化职教系统为契机,转变观念,破旧立新,按照培训管理专业化、人员编制精干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的管理模式,重新搭建起以“培”为主的组织架构。

  在机构设置上,他们按照集团公司关于优化职工培训基地机构编制设置的有关要求,本着科学、精干、高效、实用的原则,将原劳人科、计财科、后勤科、保卫科、办公室5个职能科室整合为综合管理部,人员由27人压缩到11人,减少59.26%。同时,组建了基础、乘务、运用、安全技术4个专业教研室,使科室的职能作用更加突出,专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该培训基地副主任郑雷说:“我们这次机构改革是落实公司制改革、精干职教队伍、提高职工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接现代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5个新的业务科室,职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顺畅,既符合‘培训专业化、专业化培训’职工培训体系要求,也实现了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最优化,为推进基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员配置上,这个培训基地坚持“择优选贤、不养闲人”,专门成立了竞聘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完善《锦州职工培训基地内部竞聘岗位方案》,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和竞聘政策解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在职教师从“资格评分、述职测评、能力测试、考察评分”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66名一般干部(含教师)中,60名干部参加岗位竞聘,最终留用49人,对不适应岗位需求和主动提出不参与竞聘的17名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上报集团公司转岗。

  乘务教研室机务乘务工程师马明伟,2011年开始从事机务教研组教学培训工作,对此次岗位竞聘感触颇深:“这次岗位竞聘很正规,竞争激烈,让我对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岗位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的工作岗位,工作标准更高,教学任务更重,岗位责任更大。我一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创新培训手段,在“现场需求、岗位需求、职工需求”办学导向上下功着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