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 传承 追梦

  2019-10-15  47浏览 作者:

  通讯员 张东方

 静谧的微山湖畔,有个叫郗山村的小村庄,那里滋养着一个普普通通的铁路家庭。时至今年七月,这个家庭里已哺养出三位一线工长。他们没有丰功伟绩,亦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在铁道线上长达半个世纪的默默奋斗与坚守。
   爷爷殷召忠是这个铁路家庭的“拓荒者”,1958年修建津浦铁路复线的时候入路,分配到原临城工务段塘湖养路工区,成为这个家庭里的第一位铁路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自豪。”
那个年代的工务人大多字不识几个,殷召忠因为肚里有些墨水,很快在同批人里脱颖而出,成为工队的工长。殷召忠还记得,他担任工长的时候,线路上大大小小的工作量,全凭他一人一把道尺测得,每天他都要带着道尺将第二天的工作量调查出来,然后再依据每个人身体素质安排合适的工作。十几个人的工作,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起道、捣固、打撬塞、对水平,跟着他干的伙计们,对于他的工作安排从来都没有一丝怨言。
   当时列车速度慢,殷召忠趁着列车运行间隔带着伙计们干活,看着列车远远地开过来,就赶紧指挥大家下道,每天光来来回回上道下道就不知道折腾多少次。那时候殷召忠最大的梦想就是,伙计们能有个固定的时间点干活,不用匆匆忙忙地趁着列车间隔抢着干。
   父亲殷宪国是这个铁路之家的“传承者”。1987年,23岁的殷宪国接过父亲的洋镐和梦想,来到沙沟养路工区,延续这个家庭与铁路的缘分。
   在他担任工长的第二年,恰逢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那时起开始有了在特定的时段里不安排列车运行,专门用来维修养护线桥设备的“天窗修”,父亲的梦想得以实现。殷宪国记得,“天窗修”刚实施时,两个小时的“天窗修”里光是“满天飞”地找病害就得花掉大把时间,真正用来维修养护的时间寥寥无几。如何准确地判断出病害位置,一时间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因此,当殷宪国得知利用轨检车图纸可以分析出病害位置的时候,第一时间找来图纸向段技术人员请教。最开始,殷宪国判断出的病害地点总会和实际病害有着几十甚至上百米的偏差,乃至,有段时间大家一度质疑起他的想法。但是殷宪国并没有在质疑声中退却,始终坚信,利用图纸分析结果能提高作业效率。在一次次的偏差中,他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渐渐地偏差值从最初的几十、上百米,减小到十几米,甚至有一次大家直接在他分析出的地点上找到了病害。从此,大家对这个执着钻研的工长愈发信服。
   第三代工长殷硕是这个家庭的“追梦者”。2013年殷硕来到沙沟线路工区,和父亲一道拿起了内燃式冲击捣镐。还记得初入铁路时,面对繁重的工作,茫然不知所措,在爷爷和爸爸的鼓励下苦练技能、大胆实践。如今的他站在这片爷爷和父亲守护过的线路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今年,他成为了检查工区的工长。
今年秋检秋鉴期间,为检验养修体制改革成效,兖州工务段第一次将检查工区作为秋检秋鉴的主体,这也给殷硕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将车间管内120多公里线路、113组道岔,在不到一月的时间里完全检查覆盖一遍?人手不足,他就协调各方从其他工区借用;设备分散,他就根据各个站区的情况重新规划检查路线,在秋检秋鉴的那段时间里,殷硕每天推着小车检查10余公里的设备,一路上折断的弹条、需改锚的轨枕、作用不良的扣件和破损的栅栏都难逃他的“法眼”,一天下来总能在微信步数排行里位居榜首。
不仅如此,殷硕测量出的数据还应用在了大机维修中,今年线路大机参照殷硕所测量的工作量,运用在枣庄车间的线路上,看着呼啸而过的钢铁巨人,殷硕感叹道:“现在大机一个施工点的工作量,赶得上从前爸爸带着一班人干好几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要是能够实现自动化就好了。虽然看着有些遥远,不过从58年到现在的60多年里,爷爷和爸爸的一个又一个梦想都已实现,我的愿望肯定也不会太远。”
  从修建津浦线复线那时算起,到赶上新时代,殷家三代工长见证了铁路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崛起的速度。曾经有人问,三代人守着这么一段铁路,是否太单调?三代人用行动给出了明确答案:不!我们所守护的线路是祖国大动脉的一部分,年复一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奔向远方的梦。能为铁路畅通、祖国强盛作出贡献,我们自豪,我们骄傲!
  


  
评论
    loading...